摘要
南陽市是河南省重點扶貧地區,研究南陽市農村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能夠加快實現創新型優勢的轉化,為加固脫貧地區的成果、建設美麗鄉村而出謀劃策。本文首先對南陽市農村貧困地區的脫貧情況進行了回顧與總結,然后查閱相關文獻以及政府的文件,分析南陽市農村高質量脫貧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和目標,發現南陽市脫貧地區的創新發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提供相應的建議。研究發現,高質量脫貧與高質量發展是緊密相連、高度融合的,由于南陽市的脫貧政策措施的多樣化,目前7個貧困縣已全部實現脫貧、貧困村逐步摘帽、貧困人口大規模減少。脫貧地區的創新路徑存在著科技創新水平低下、制度創新體系不完善、組織創新方面理念不先進等方面的不足,針對不足之處提出了推動科技水平的創新、完善創新制度的建設、變革組織創新對創新路徑進行優化。
關鍵詞農村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高質量發展/創新路徑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2015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一項關于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實施辦法和未來規劃方面的文件,精準扶貧這一重要戰略在這一時期被明確表述,說明了需要采用多種途徑來使人民脫貧、地區脫貧。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把脫貧攻堅戰排列到三大攻堅戰的第一位,要求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能夠完全脫貧,使地區人民的生活貧窮問題被完全解決。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快速提高,而忽視了經濟的不可持續,因此需要把經濟的快速增長模式轉變到高質量的創新型發展模式。黨的十九大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南陽市是河南省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轄市,近幾年南陽市的貧困人口在大幅度的減少,占南陽市人口總量的比重也在下降,為了更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研究分析南陽市農村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后的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路徑是非常必要的。
1.1.2 研究意義
通過研究南陽市農村脫貧地區的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路徑,首先,所有地區、人民擺脫貧困是中國人民共同的使命和擔當,通過對南陽市農村脫貧地區的研究,為完成全地區的人民能夠達到小康水平打下厚實的地基,給其他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借鑒價值和參考意義。其次,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地區的創新能力,驅動轉型升級的快速發展,為南陽市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新的能量,為構建中原地區更加絢麗的圖畫奉獻南陽力量,為穩定和進一步強化脫貧地區的發展成果、建設美麗鄉村,加快地區的創新發展出謀劃策。
2 河南省南陽市農村貧困地區脫貧概況
2.1 河南省整體脫貧工作概況
把扶貧、脫貧工作當作我國的一項重要戰略,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目標,作為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任務。河南省是一個人口數量多、種植面積大、農作物產量高的省份,它是中國脫貧的一個重點關注地區。
2.1.1 河南省53個貧困縣全部脫貧
數據來源:河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通知公告
圖 1河南省貧困縣個數變化折線圖
2016年,河南省國定貧困縣有38個,省定縣有15個,總共有53個,大約是全國總數的十分之一。在這所有的貧困縣中,既有位于深山地方的,也有居住在灘區的,還有的是革命老區縣。2017年,蘭考縣率先脫貧,滑縣繼之脫貧。2018年,3個國定貧困縣和1個省定貧困縣脫貧。2019年4月,有33個貧困縣脫貧。在其當中,有許多的革命老區,這些地區的脫貧更加堅定了人民能夠擺脫貧困的信心。2020年2月,河南省政府發布通告剩下的14個貧困縣已經全部脫貧。這也意味著,河南省已經初步達到了中央所提出的“依據中國現在所實行的評判標準,到2020年實現所有的貧困縣能夠全部擺脫貧困”的目標任務。
2.1.2河南省貧困村和貧困人口減少幅度巨大
數據來源:河南日報和河南扶貧辦公告
圖 2河南省貧困村個數變化折線圖
數據來源:河南日報和河南扶貧辦公告
圖 3河南省貧困人口變化折線圖
根據圖 2和圖 3所示,從2016年至今,河南省的貧困村個數和貧困人口都在不斷地大幅度的減少,表明河南省的扶貧工作的進展情況是比較好的,剩余的貧困村和貧困人口需要我們更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扶貧工作的實施方案,因地制宜,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適合的方案,做到今年全部貧困人口脫貧,全部貧困縣摘帽。
2.2 南陽市脫貧工作概況
2.2.1 南陽市脫貧政策措施多樣化,助力打好脫貧攻堅戰
表 1南陽市脫貧政策措施表
政策分類 | 具體措施 |
保障政策 | 對貧困家庭勞動力實行免費培訓并給予補貼實行四次報銷的醫療保障制度 |
對特困人員提供救助供養,對殘疾人給予補助 | |
針對不同的教育階段提供相應的資助 | |
貧困戶縣域內就醫先診療后付費 | |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 | 解決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
金融扶貧政策 | 對有貸款意愿和還款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享受基準利率和“兩免一貼”(免抵押、免擔保、財政貼息)的小額信用貸款 |
根據表 1可以看出,南陽市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為了穩固脫貧成果,讓貧困人口能夠順利脫貧,頒布了涉及各個方面的脫貧政策。
2.2.2 南陽市7個貧困縣已全部實現脫貧,初步實現脫貧目標
2016年,南陽市共有七個貧困縣,其中南召縣、鎮平縣、內鄉縣、淅川縣是國家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社旗縣、桐柏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方城縣是省定扶貧開發重點縣。2019年4月,南陽市人民政府宣布,內鄉縣、鎮平縣、方城縣這3個貧困縣已經脫貧。2020年2月,經省政府研究批準,淅川縣、南召縣、桐柏縣、社旗縣這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南陽市的7個貧困縣已經全部脫貧。
根據河南省“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可知,計劃在2017年使方城縣脫貧,但是方城縣在2019年才得以擺脫貧困,與河南省有關脫貧的目標相比,延后了接近兩年的時間。計劃在2018年使鎮平縣、內鄉縣脫貧,實際脫貧時間與預期進度相比來說延遲了。原規劃在2019年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與實際宣布脫貧時間相比來說,整體的規劃稍微往后延遲了一段時間。
脫貧地區的經濟在不斷的變得越來越好,產業在擴大,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持續提高?;A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發面有了很大的改善與提高,很多的貧困地區都通上了網絡,百姓生活的越來越好,居住的環境越來越美麗,所從事的工作、開發的產業都在蒸蒸日上。
2.2.3 南陽市貧困村逐步摘帽,脫貧工作進入關鍵期
數據來源:南陽日報
圖 4南陽市貧困村脫貧個數變化情況柱形圖
根據圖 4可知,近幾年南陽市貧困村的脫貧工作進展情況。通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整體工作的進展情況在河南省位居前列。2020年2月,南陽人民政府通告說明,目前南陽市未脫貧的村子還有12個,其中包含了2個深度貧困村。
2.2.4 南陽市貧困人口大規模減少,脫貧攻堅進入爬陡坡階段
數據來源:南陽日報
圖 5南陽市貧困人口脫貧情況柱形圖
根據圖 5可知,近幾年南陽市貧困人口的脫貧工作進展情況。從2016年南陽市實現了4.9萬戶12.7萬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到2019年,在各級干部的帶領引導下,南陽市實現了13.27萬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完成了年度計劃任務的101.9%。貧困人口每年的脫貧數量都很多,但是根據南陽市“十三五”脫貧規劃的總體目標發現,與在2019年全市54萬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相比,目前南陽市的實際進展情況落后于原來所制定的目標。
數據來源:南陽市人民政府公告
圖 6未脫貧人口分布情況餅圖
2020年2月,南陽市人民政府宣布,到現在南陽市還沒有脫貧的貧困人口有65288人。根據圖6可知,其中,分布在貧困村的占0.47%;分布在脫貧村的占24.91%;分布在非貧困村的占74.62%。表明,目前南陽市的脫貧工作需要重點傾向于非貧困村以及非貧困村的貧困人口的扶貧安排上。
數據來源:南陽市人民政府公告
圖 7致貧原因統計餅圖
根據圖 7可知,因病致貧的占47.72%,因殘致貧的占35.88%,缺勞力致貧的占7.41%,因學致貧的占4.04%,其他因缺技術、缺資金、因災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占4.95%。根據影響貧困的原因,從而因地制宜,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合適的解決方案,從而進一步的強化脫貧工作,使脫貧扶貧工作取得進一步的勝利。
3南陽市農村高質量脫貧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和目標
3.1 高質量脫貧與高質量發展緊密相連、高度融合
高質量脫貧是需要把扶貧工作的成果質量擺在第一位,通過提高貧困人民的思想意愿和智慧從而把脫貧效果變得更好。通過完善產業扶貧、改變居住環境脫貧、在教育和衛生等方面加強優化力度,從而進一步的推動扶貧實打實,使扶貧成果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沖刷,在現實條件下穩步發展。高質量脫貧的核心內容是推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高質量脫貧離不開高質量發展,高質量脫貧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屬于同一個過程,在實際過程中很難一分為二。經濟高質量發展聚集了物質基礎,是高質量脫貧中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而高質量脫貧明確了經濟發展成果,增強了在發展過程中人民獲得的幸福感、安全感,是高質量發展過程的延續。
南陽市根據脫貧攻堅的發展需要,強調要堅持加強統籌協調工作,全面落實扶貧任務,對脫貧工作壓力大的非貧困縣、非貧困村以及非貧困村的貧困人民給予一定的支持,將脫貧工作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中,讓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脫貧相互結合,擴大貧困地區的創新發展機制,以此為經濟的持續增長帶來新空間,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讓南陽市在不斷完善與提高中創造出新動力。
3.2 南陽市脫貧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3.2.1 實施精準脫貧
應該針對貧困村、貧困人口要進行精準扶貧脫貧戰略,根據貧困成因及貧困類別,要因人施策,因地施策,從貧困戶、貧困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地方為著手點,對癥下藥,確保脫貧工作落到實處。第一,到2020年實現全部的貧困村和貧困人民全部脫貧,實現絕對擺脫貧困,而且不再有返貧的地區和人民。第二,要爭取實現脫貧人口的人均年收入的增長速度要比全市的平均水平高,鞏固脫貧工作的成果,讓脫貧工作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脫貧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夠持續穩步提高,力爭確保到2020年能夠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3.2.2 推動脫貧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
在遵循質量更高更好的發展的前提條件下,保持經濟的較高速度的增長,提高經濟的可持續性的發展,爭取到2020年時,南陽市脫貧地區的GDP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的投資數額、服務業的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能夠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不斷優化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加速提升脫貧地區的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爭取南陽市經濟總量能夠進一步的提高,為河南省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成為支撐中原經濟區發展的重要支柱。加大力度用好臥龍綜合保稅區、京灣港合作等資源平臺,要把全省的“五區”、“四路”高效的結合起來,設立開放的合作地區,通過廣范圍、更有效的開放模式來驅動高質量的發展。
3.2.3 發展特色農業
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南陽市農村脫貧地區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經濟水平和技術能力,讓脫貧地區的農業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加快土地的流轉速度,擴大種植的規模并將第三產業融入到里面,開展特色的產業,以此來使得農業的發展能夠更好,綜合生產能力越來越好。
3.2.4 提高就業質量
第一,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需要堅持把產業就業這一扶貧模式作為根本之策,利用各地區的自身優勢,培育和發展具有特色的產業,爭取做到在每個貧困村里都設立了一個扶貧車間,每個貧困戶家庭至少有一個具有創新性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有就業能力的貧困人口都要至少學習一項有關就業的技能,讓人民群眾真正的融入到生產的環節中去,從而確保能夠不斷地增加他們的收入水平,以此來使就業變得更加穩定。第二,能夠讓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快于經濟的增長速度,人們之間的收入水平差距在不斷的縮小是政府努力實現的任務目標。把通過安排就業來進行扶貧脫貧的手段作為扶貧的重要切入點,舉行招聘會、提供免費的就業咨詢服務、提供公益性崗位和貧困人口就業的專項崗位等形式,來改善貧困人口的就業機會,提高貧困人口的就業質量,鼓勵人們靈活的就業,以此來解決群眾收入增加速度慢、就業渠道相對較窄的問題,使就業崗位更豐富、就業渠道更加通暢,從而農民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為鄉村振興和南陽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3.2.5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擁有了綠水青山就是人民的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已變為全社會的目標和行動指南,成為新的發展觀念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經濟的提高不應該用毀壞人們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繼續保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做好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主動開展多渠道的生產方式,把生態環境帶來的利益更好地更好的向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轉化。發揚擴寬生態經濟的發展,把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生態保護方面兩者兼顧,從而形成循環的生態系統,利用現有資源,建立生態效益好的生態環境經濟示范區。
第一,按照產業、鄉村、土地、公共服務和生態規劃五方面融為一體,根據發展和治理鄉村的要求,完善鄉村人民的居住環境,加快促進美麗鄉村的建設工程。推進脫貧地區的村莊的面容面貌的改造,對已建成的新型農村社區要加強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機制,同時加強傳統村落和名村保護,保持鄉村風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爭取到2020年,60%以上的村莊能夠達到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
第二,推進鄉村經濟“一群一園”建設。堅持以市場為牽引,因地制宜,將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相融合,結合特色的產業,建設獨具一格的鄉村經濟園,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建設具有新面容的農村。對發展特色種植、規模養殖、休閑觀光、鄉村民宿等特色產業提供一定的支持,建設更加美好的休閑農莊、有機農場。
3.2.6 加強農村社會保障
加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相關方面的政策措施,讓人民生活的更加安心穩定。第一,加快建立完善養老保險制度,讓老人能夠更好地去享受生活;應該使得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更加健全,從而使百姓能夠更方便的報銷醫療費用。第二,深化和完善“政治福利保障工程”,主要針對因為突發事故,在沒有賠償或賠償義務人不明的情況下,支付救助資金,防止災民因貧致殘。第三,實施集中供養的模式,提升特殊群體的照顧與服務水平,確保在困難時能幫助他們解決難題,滿足他們基本的需求。
4南陽市農村脫貧地區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4.1 科技創新水平低下
科技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方面的科技創新推動著農村地區的高質量發展。依靠科技創新,能夠使農作物更好的生長,沒有病蟲害,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依靠科技創新,能夠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提升農業產業的競爭力;依靠科技創新,能夠讓傳統的產業發展方式向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轉變。
第一,當前農業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發展結構的關鍵時期。隨著土地的流轉速度在不斷加快,傳統的農戶各自生產模式逐步向規模種植模式轉變,但是當前的農村脫貧地區的人民的技術不精湛,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基礎條件薄弱,不能夠及時的去滿足人們對產品的多樣化的需求。
第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較低,主要體現在農業品種結構和產品結構的科技含量較少。主要的農作物耕種收種時所運用的綜合機械化水平在不斷身高,但是與農業發達的地方比較,還是有更大的差距;目前所擁有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非常少,農村脫貧地區不能夠建立一套完整的產業體系,對于一二三產業的發展融合模式缺乏。
第三,目前許多的脫貧地區科技創新帶動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貢獻不突出,沒有自己領域內的獨特優勢。農村脫貧地區的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由于發展落后一些,導致人才的外流率很大,沒有很多的創新型科技人員。
4.2 制度創新體系不完善
第一,缺乏研究開發機構和科技創新平臺。農村脫貧地區沒有一定的科技創新人才的帶領和創建科技研發平臺的資金,導致不能為一切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足夠的保障。
第二,扶貧脫貧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創新相對不足。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因勞動能力弱致貧等致貧因素突出,貧困地區基礎建設水平低下、增收空間相對有限,銀行業機構的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與產業發展契合度不高、適應性不強。
第三,關于創新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大,體制機制不健全,缺乏創新服務平臺,從而導致創新方面的發展緩慢。
4.3 組織創新方面理念不先進
第一,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能力不足,目前脫貧地區的生產經營模式較為單一,不能夠運用新興的銷售模式來擴寬產品的銷售渠道。
第二,組織結構的應變能力和靈活程度較低。管理的制度較為落后,缺乏組織資源,不能夠激發人們的活力、創新力。各個組織部門之間的交流較少,使得創新的方案不完善,技術推廣能力差。
第三,缺少創新型人力資源。農民自身的能力不足,對于產業發展方面缺乏創新途徑,目前脫貧地區的經濟發展成果較差,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引入不足。
5南陽市農村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路徑
5.1 推動科技創新水平
應該憑借著南陽市自身的發展潛力,不斷地注入科技創新的活力。在各個農村脫貧地區精心挑選具有發展潛力、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產業化優勢明顯等特點的項目,通過層層把關和仔細監督,解決主導產業科技創新領域發展的重要技術難題,突破一批核心技術的瓶頸。
第一,加速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步伐。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為目的,精心建設良種選育和種質資源挖掘、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農業農村生態修復、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培訓、農業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健全優化等工程。重點推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高品質掛面研制開發等主要項目的進度,爭取達到一個研發的新高度。
第二,加強民生產業科技創新。致力于獨山玉開采、雕琢,西峽恐龍園,南水北調工程移民,鄧州習家祠堂,方城七十二譚等全行業升級,盡全力解決一批制約南陽市醫藥生產和生態環保等重要技術難題,提升南陽市的科技創新水平。
第三,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創新人才。以組織實施南陽市產業領軍人才或團隊、市重大科技專項等為重點,嚴格項目監督實施和科研任務落實,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科技領軍人才。以我市重點高校和骨干企業為重點,積極申報河南省中原學者和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爭取早日實現省級創新人才團隊培育新的突破。
5.2 完善創新制度建設
制度創新是發展南陽創新驅動的核心力量。要以搭建高質量的科技創新平臺為突破口,進一步完善科研條件,健全服務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加快建立體系健全、功能完善的創新機制。
第一,著力加強研究開發平臺的建設。一方面是通過政策指引、項目扶持、資金支持等多種方式,對于研發機構和平臺項目要大力擴建,全方位的提高研發平臺的科研條件水平和創新能力,提升“雙創主體”的創新創業水平。另一方面則是充分發揮南陽師范學院、南陽理工學院、南陽農科院等教育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主流引導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在各相關企業中的推廣和應用。進一步努力提升“雙創”帶動能力,繼續舉辦南陽市創新創業大賽,為南陽市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動力。
第二,積極促進創新與金融行業的相互聯系。建設企業科技創新貸款貼息項目,不斷放大財政科技貼息資金所帶來的交互效應,鼓勵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對我市企業科技創新的加大信貸投入的力度。并不斷實施一批相關的金融項目,為南陽市的科技型企業提供高質量、高優惠的金融服務。
第三,大力提升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水平。不斷提高京宛科技服務平臺的軟硬條件,提升京宛互聯互通的便捷程度、完善高效合作交流機制,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擴大工作成果影響力。完善南陽市科技信息、專利代理、科技培訓等服務平臺,為全市的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創造、產業發展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服務。
5.3 實行組織創新變革
目前創新成果在不斷增強,各個方面的發展也會變得越來越好,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變革完善組織創新能力。
第一,積極實施“互聯網+”工程。發展電子商務,完善農村電商服務平臺,需要引進互聯網金融機構,設立第三方支付平臺,完善農村體系市場和物流配送機構,利用網絡的優勢擴寬銷售渠道。大力發展休閑觀光、鄉村民俗,更好的融合第三產業,讓生產經營模式建立的更加完善。
第二,提高組織結構的應變能力和靈活程度。鼓勵多樣化的思路,減少組織監控,把規章、條例、政策等相關方面的監控減少到最低限度,加大管理的自由度;鼓勵創新型人員大膽試驗,把可能的錯誤作為學習的機會;更多的注入組織資源,加大各個組織部門之間的交流。以骨干企業和重點高校為載體,著力推進包括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產態創新等在內的協同創新,深入組織科技創新項目,進一步樹立引領作用,健全機制,提升產業發展聯合創新能力。
第三,尋找需求的創新人才。頒布一些對于人才引進方面的優惠方針,擴寬研究的領域范圍,讓現有的創新領域能夠更好地發展自己,讓更多的創新人才愿意在脫貧地區發展成長。通過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或科技研發平臺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引進一批卓越的人才來創新創業,大幅提升創新創業水平以及開放容納能力。
結 論
首先,本文通過查找政府網站和相關報道公布的數據,概括了河南省南陽市農村貧困地區目前的脫貧狀況;其次,查閱政府發布的政策文件、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等文獻資料,研究了南陽市農村貧困地區的高質量脫貧與高質量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與目標;然后,分析得到的數據和學者的理論研究,找出南陽市農村脫貧地區在創新發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例如,科技創新水平低下、制度創新體系不完善、組織創新方面理念不先進等方面;最后,針對創新驅動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通過查看相關的文獻資料和政府關于相關方面的支持,結合南陽市農村脫貧地區的實際情況、自身優勢,從而提出推動科技創新水平、完善創新制度建設、實行組織創新變革三方面來優化創新驅動路徑。
致 謝
歲月如梭,不知不覺間四年的大學時光就要畫上句號了?;仡欉@四年的大學生活,我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僅學到了許多的專業知識,而且也得到了許多的歷練,提高了我的實踐能力,增強了我的自信。感謝我的母校,給我提供了許多的學習資源和很好的學習環境,感恩我的老師、父母和同學,正是你們的教誨、鼓勵和陪伴,我才能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才能變得更加優秀。
在這里,非常感謝我的論文指導老師對我的幫助。從大一到大四,他一直在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尤其是在畢業論文上給予了我很多的指導,幫助我完成確定論文的選題,撰寫畢業論文任務書,在開題報告上給我一次次的進行指導與修改,明確了我的寫作框架,讓我在撰寫畢業論文時候思路能夠更加清晰。沒有老師的悉心指導,我不可能如此的順利的完成這篇畢業論文。
感謝我的父母,給予了我生命,教會了我許多的道理。人生的成長之路上,一直在默默的支持我,尊重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幫助我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挫折坎坷。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陪伴與鼓勵,我才能更加自信的生活、學習。
感謝我的同學們,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積極的伸出援手。在我傷心難過時,能夠傾聽我的訴說,安慰我,鼓勵我,讓我鼓起勇氣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當我收獲成功時,為我開心,為我祝賀。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奮斗,相互鼓勵,互相成長。
人生的道路還很長,大學期間的成長磨練,讓我能夠更加自信、樂觀的去面對未來的旅途。我也堅信以后無論面對什么樣的艱難險阻,只要堅定信念,努力奮戰,永不言棄,就能夠踏上成功的道路,得到許多的收獲。
參考文獻
- 余子牛,劉藝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素供給機制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9(11):57-64.
- 劉國斌,韓宇婷.新時代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對策[J].稅務與經濟,2019(06):55-61.
- 李冬慧,喬陸印.從產業扶貧到產業興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困境與創新趨向[J].求實,2019(06):81-91+109-110.
- 王慧艷,李新運,徐銀良.科技創新驅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學家,2019(11):64-74.
- 趙劍波,史丹,鄧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40(11):15-31.
- 張治河,郭星,易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機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06):39-46.
- 牛勝強.鄉村振興背景下深度貧困地區產業扶貧困境及發展思路[J].理論月刊,2019(10):124-131.
- 完世偉.創新驅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機理與路徑研究[J].中州學刊,2019(09):26-32.
- 趙書茂.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和路徑——以河南省為例[J].企業經濟,2019(08):155-160.
- 曾靜.新時代我國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創新思路[J].農業經濟,2019(06):41-42.
- 王顏齊,李玉琴.貧困地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實困境及模式選擇——以黑龍江省6個貧困縣為例[J].農業經濟,2018(12):6-8.
- 鄭長德.深度貧困民族地區提高脫貧質量的路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12):103-112.
- 丁濤,顧金亮.科技創新驅動江蘇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04):41-46.
- 王超,蔣彬.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精準扶貧創新生態系統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5(03):5-15.
- 牛勝強.多維視角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困境及戰略路徑選擇[J].理論月刊,2017(12):146-150+176.
- Wei Li,Jue Wang,Rongxiao Chen,Yongqin Xi,Shi Qiang Liu,Feimei Wu,Mahmoud Masoud,Xueping Wu. Innovation-driven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regional factors[J]. Elsevier Ltd,2019,222.
- Business mechanism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market infrastructure[J]. Economic Annals-XXI/Економ?чний часопис-ХХ?,2018,169(169).
- Hailun Zhang,Sheng Xu. The Innovation-Driven Impact on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ition. The Case of China[J]. De Gruyter Open,2017,53(4).
原創文章,作者:寫文章小能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uyongren.com/chachong/121120.html,文章版權申述